外语学院开展大语言模型赋能外语专业教育创新研修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12


随着大语言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外语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为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外语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于2025年8月9日至11日组织全院教师参与“大语言模型赋能外语专业教育创新线上研修班”。

此次研修活动由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指导,国内多所高校及语言服务企业联合主办,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研修聚焦前沿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实践,旨在帮助外语教师系统掌握大语言模型应用技术,实现“外语+AI”复合教学能力的进阶跃升,为外语专业教育在数字化浪潮中突破创新、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本次研修班以外语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为核心主题,课程设置四大核心课程模块,包括大语言模型技术基础与外语专业教育、翻译实践智能优化路径、AI 驱动的教学设计创新以及科研场景技术赋能应用。研修班特别邀请国内多位深耕大语言模型领域的资深技术专家与外语教育学科带头人组成授课团队,创新采用“理论精讲+场景实训+案例研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紧密围绕技术落地实践,深入解析大语言模型在翻译质量智能评估、个性化教学资源生成与动态评估中的应用逻辑,系统讲解AI技术如何赋能文献精准检索、科研选题创新设计及研究方法论升级等关键议题,全面覆盖外语教学与科研的技术应用场景。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高度重视此次研修,全院教师通过线上方式全程参与,展现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和专业素养。学院教师纷纷表示,此次学习收获颇丰,将在未来的教学与科研中积极应用所学知识,积极投身到外语教育创新实践。

英语系祖国霞老师表示:“这次研修使我意识到,置身AI巨潮,我们的教学也需及时校准航向。外语学习的终点不仅仅是双语熟练,而是跨文化、跨技术系统的意义建构。未来课堂是人机协同的舞台,外语师生必须在人文底蕴与智能素养之间双线深耕。一方面熟稔新技术,淬炼人机协商能力与问商;另一方面夯实语言文化本体,善语能辩。唯其如此,外语学科才能在技术洪流中保持定力,稳健前行。”

日语系魏萍老师表示:“研修内容视角广阔,从人工智能时代外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大纲优化,到运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科研等,介绍了很多好的工具,展示了具体的解决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今天,人工智能工具已经成为教学科研的必备助手,同时,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很欠缺,必须快步赶上时代,大力加强对人工智能工具的深入学习,努力提高技术运用水平,推动外语教学模式和科研工作方法的创新。”

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刘真老师表示:“感谢学院为老师们提供本次大语言模型赋能外语专业教育的研修机会,学习收获满满。崔启亮教授的专题讲座与多位专家的实践经验分享,使我对GenAI时代外语专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三点感悟尤为深刻:一是外语教师需主动拥抱AI工具,通过技术提升教学效率、改造传统课堂,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向“AI协作者”的转型;二是外语教师应坚持跨学科学习,就我们自身来说,应结合校本特色聚焦农林领域,为学科建设与教师发展注入新动能;三是 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外语能力+技术素养+领域知识+跨文化沟通"的复合型能力,助力他们适应未来人机协同的新常态。”

商务英语系陈晓颖老师表示:“此次研修于我而言,不仅是工具的学习,更是教育理念的重塑,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技术策展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AI时代培养出兼具专业能力与伦理意识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作为商务英语专业主要教授口译与笔译专业课的教师,研修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大语言模型(LLM)技术对外语专业的全方位革新潜力。AI时代教学、科研、翻译实践都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一是从‘工具辅助’到‘人机协同’的教学重构;二是从‘数据匮乏’到‘智能驱动’的科研创新;三是从‘经验主导’到‘技术赋能’的翻译实践升级。同时,我也意识到,技术革新虽然带来了效率提升,但人文的内核始终不可替代。今后将以‘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通’作为目标, 利用LLM技术开展更多模拟实训项目(如模拟谈判口译、跨境电商笔译),保持教学与行业需求同步。”

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张永萍老师表示:“参加此次培训收获颇多。随着AI及其他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每位外语教师无论年龄如何,都需尽快不断学习新技术,跟上时代的发展,并培养社会需要的外语和翻译人才。各位专家的讲授和介绍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主流AI语言工具的使用、最新行业动态、行业对外语及翻译人才的要求、校企合作的各种模式及人才培养的建议,比如对外经贸大学崔启亮教授的精彩讲授让我们明白了AI是赋能助手,而不是对手,同时学习了多款大语言模型技术、工具、平台资源和使用技巧。兄弟院校的经验分享也非常有启发,比如西安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邀请全球优秀翻译企业入驻校园,带来高质量项目和优秀团队并与学校共建课程,使师生在实际项目和语言服务中得到历练和提升,其校企互惠共赢发展的实践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颜贤斌老师表示:“参与此次大语言模型赋能外语专业教育创新研修班,是一场充满启发与收获的学习之旅。从崔启亮教授对大语言模型赋能外语专业教育发展的深度剖析,到曹达钦、朱华等专家围绕翻译实践、教学设计的精彩分享,再到专题沙龙里关于翻译技术人才培养的思维碰撞,前沿知识与多元视角不断拓宽我的教育视野。沉浸式的学习让我清晰感知到大语言模型为外语教育带来的无限可能,也深知需将所学融入教学实践,在课堂上实现人文与算法的共生融合,助力外语教育创新升级,为外语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梁艳春老师表示:“有幸参加此次培训,三天的沉浸式学习让我在外语教育与大语言模型融合的道路上获得了认知突破与实践指引。我认识到,大语言模型不仅是语言处理的技术工具,更是推动外语学科教学模式革新的催化剂,可贯通语言输入、加工与输出全过程,构建‘认知—生成—反馈’的智能闭环。在教学中,应将其深度嵌入课程设计,利用提示工程、译文优化、个性化资源生成和智能评估,提升学生的翻译效率、质量与自主学习能力;在科研中,可借助其进行语料构建、风格分析、术语抽取等全流程研究,并将成果反哺课堂。此次研修让我更加坚定,在未来的教学与科研中,将以技术赋能与人文引领为双轮,培养兼具语言文化深度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新进教师袁月表示:“感谢学院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本次研修使我深刻认识到,大语言模型正在重塑外语教育的认知范式与实践路径。作为青年教师,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持续提升数智素养,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语言教育的融合路径,在把握技术赋能机遇的同时坚守人文教育本质,为推动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专业力量。”

此次研修班的成功举办,为我院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平台,拓宽了技术视野,帮助教师们突破技术认知壁垒,掌握了多种技术赋能外语教育的实践方法,提升“外语+AI”复合能力,为未来教学与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学院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继续致力于推动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技术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智能化浪潮中外语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吴增欣

审稿:李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