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举办数智赋能外语教育融合创新论坛研讨会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6-20
6月18日,“数智赋能外语教育融合创新论坛——课程、教材与教师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举办,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并作主旨报告。学校教务处处长徐迎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雷韶华主持开幕式。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芝主持第一阶段主旨报告和闭幕式。外语学院科研和研究生副院长吴增欣主持第二阶段主旨报告。来自40余所兄弟高校和我院的师生参加研讨会。

徐迎寿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数智技术正全方位重塑外语教育生态。外语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具有北林特色的新文科教育创新路径。教务处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数智外语”研究与实践,努力打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育人高地。
徐迎寿、李芝共同为外语学院筹建的“英语学术写作与交流中心”揭牌。该中心的成立,是外语学院推动数智技术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是外语学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标志着外语学院在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在论坛开幕式上,还举行了该中心兼职专家聘任仪式,李芝为兼职专家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雷韶华在主持开幕式时表示,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和兄弟高校师生莅临外语学院,相信通过本次研讨会,能够汇聚学界智慧,推动外语教育理念革新和教学模式创新,为外语学科专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为国家输送更多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胜任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大学英语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淑静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学术英语教材重构”为题,阐述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提出外语教育要通过加强“价值引领”“学科交叉”“技术赋能”,重构教学目标与教材体系,着力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大学外语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张文霞以“大学英语课程中如何融入‘理解当代中国’教学”为题,分析了“三进”工作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实施路径,强调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大学英语研究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主任、教授高原以“人工智能辅助外语教材编写中的教师身份与情感”为题,通过质性研究揭示了人机协作教材编写模式下教师身份的重构与情感体验,指出新技术既为教材编写带来效率提升,也对教师核心能力提出新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田丽丽以“新时代新文科大学英语原创教材建设路径”为题,分享了基于人大校本特色的国际胜任力教学框架,展示了新形态教材在课程思政、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

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教授侯俊霞以“研究生英语新形态教材开发案例研究”为题,通过历时两年跟踪研究,剖析了新形态教材开发中“冲突-协商-妥协”的动态过程,提出教材建设需兼顾规范性与创新性的实践策略。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教授郑春萍以“‘数智外语’赋能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为题,系统介绍了北邮“科技赋能人文、人文蕴养理工”的育人理念,展示了“数智技术+外语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郑咏滟以“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与申报”为题,分享了国家级混合式金课“论文写作”的建设经验,提出通过线上线下“评价循环”和“讨论循环”提升教学效能的创新路径。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级教研总监谢芸以“数智赋能外语教材出版实践与创新”为题,介绍了外研社在数字教材出版领域的探索实践,提出构建“多终端、智能化、个性化”的新型教材生态体系。

李芝在主持闭幕式时指出,本次研讨会为外语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为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外语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数智技术与外语教育的融合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国家战略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

本次研讨会是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数智技术正全方位重塑外语教育生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刻影响着新文科建设、教材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探索“数智技术+外语教育”融合创新的实践路径与范式革新,经外语学院精心筹划、认真准备而成功召开的。研讨会聚焦数智技术对外语教育全链条的重构,围绕课程体系创新、教材资源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研讨,汇聚了学界最新前沿成果,为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撰稿:刘晓曦
图片:陈宇
审稿:雷韶华 李芝